健康報網?>?醫生頻道
-
籍孝誠:中國兒科先進理念開創者
□王璐 10月23日,我國著名兒科學家,北京協和醫院教授籍孝誠因病去世。籍孝誠教授...
-
楊文利:我不愿只做個“機器人”
□黃匯慧 在我國現行醫學生的教科書中,有這么一個獨特的現象——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...
-
王建安老師:我從醫路上的“強心針”
□丁思引 有人說過,奔向太陽時,不要忘記背后那個長長的影子。影子所落之處,正是來時...
-
張衛社:“膽大包天”卻又“溫潤如玉”
□佘麗莎 見過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產科主任張衛社的人,都會驚嘆于她小小的身軀里怎么會有...
-
劉庭芳:真正的醫院管理應是一門科學
□本報記者 高艷坤 孟小捷 他做過放射科醫生,先后3次參加援外醫療工作,留下了從自...
-
“腸鏡王子”養成記
□朱小敏 “獲獎了,張金順!”“張金順又得獎了!”先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辦的內...
-
秦川:讓實驗動物回歸“高貴身份”
□高翠峰 她是我國實驗動物學科的領軍人物,30余年來工作在抗擊重大傳染病的前線。2...
-
易文強:行走的“高原紅”
□特約記者 陳英 李緯 “一個地方不是家鄉,可閉上眼,它的一枝一葉,總會浮現腦中。...
-
侯立軍:在“腦海”禁區開辟“生路”
□特約記者 宋瓊芳 通訊員 王根華 王澤鋒 “一等功!”喜報傳來的那一刻,他還在手...
-
于恩彥:做患者心靈的擺渡人
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。精神醫學素有“醫學皇冠上的一顆明珠”之稱,病癥“千人千面”,罹患...
-
朱缽:“這輩子,我的決心是治好病人”
□本報記者 胡曉軍 特約記者 張曉華 他年屆鮐背,仍堅持一周出診4次;他1952年...
-
不怕路長 只因執著
醫療人才“組團式”援藏工作是黨中央關心西藏發展、關愛西藏各族群眾生命健康的重要舉措。近幾年,不...
-
70年,中國矯形外科那些事
□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附屬康復醫院矯形外科 秦泗河 70年前,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一...
-
王世俊:我們的口號是“下廠,下廠!”
□鄭亦沐 趙贊梅 他在全國率先招收職業病臨床研究生,并為國家培養出第一個職業病專業...
-
“吳博專家”和她的“粉絲”
□王建成 田永信 “吳博專家”這個聽起來有些拗口的稱呼,其實是這里的醫患們對醫聯體...
-
孫念怙:“念念”不忘 必有回響
□董琳 2019年8月17日2時50分,我國著名優生優育及遺傳學專家,北京協和醫院...
-
楊曉玲:呵護北疆草原的“初升太陽”
□本報記者 柴羽佳 18年來,楊曉玲長期扎根兒科一線護理崗位,把自己滿腔的熱愛全部...
-
胡兆富:60載懷仁心 深藏功與名
□通訊員 盧斌 段赟 特約記者 鄭純勝 本報記者 李水根 頭部明顯凹陷的傷痕,被子...
-
侯云德:將此一生,貢獻四化業
“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。”這是侯云德常對身邊人提及的一句話。侯云德,中國工程院院士,中國...
-
“老貓”汪誠信:“沒什么比尊重科學、實事求是更重要”
□本報記者 譚嘉 到今年,汪誠信和老鼠已經打了64年的交道。回首一個甲子的“斗鼠”...
-
馬艷:“我蹲著是為了他們能站著”
在湖北省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康復醫學中心,有一位醫生被這里的病人和家屬稱為“半蹲醫生”,她就是...
-
楊英福:開創我國胃鏡檢查先河
□本報記者 王耀 林麗 在蘭州大學第一醫院里,珍藏著一臺沃爾夫·辛德(Wolf-S...
-
汪聲聞:讓我堅持下來的,是護佑生命的神圣
□特約記者 陳英 喻芳 “從站起來,到富起來、強起來,共和國復興之路走過70載。很...
-
周雅杰:“百姓需要你,你才有價值”
□本報記者 董宇翔 通訊員 孫瑜淼 “除了腦出血、腦梗和那些需要手術的病,他們一般...
-
李曉松:“曉”風明月 下自成蹊
作為公共衛生領域的專家,李曉松始終告誡自己,做公共衛生事業不能在高校自娛自樂,要有社會擔當和責...